慈爱心灵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4474

【白话笔记】配美图 2-16- 佛言佛语摘录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10-14 18:44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caxinling 于 2020-10-15 08:38 编辑

【白话佛法笔记摘录】

2-16.. 如实修心,真心供养

先每句配图,后摘录合集


《初学答疑群》扫码进入
《Whatsapp学习群》<<<点击进入
如微信点开,选择右上角“浏览其中打开”

【最新发布】提取群-非法布施
欢迎愿意遵守群规的师兄

初学如需帮助,扫码下图进群学习和咨询


本篇原文


《白话佛法 第二册》视频合集



人不能受太多的刺激,受刺激一次,魂魄会离开身体一点,有时人受刺激太重,魂魄会离身。

2-16


虽然魂魄可以回来,但是回来的速度是很慢的。比如,打一次麻醉,浑身会麻木,人会不省人事,等醒过来之后,人的思维受到阻碍,脑子转得慢,反应不敏捷,这些都是因为受到麻醉的刺激。

2-16


人不能多受刺激,很多很聪明的人,如果经常受刺激之后,他的反应会迟钝。在生活当中要避免自己受刺激,怎样避免自己不受刺激呢?告诉大家很简单,就是不要贪,不要瞋,不要痴,绕过来、绕过去就是这几个字,但是就是解决不了,就是消除不掉这贪瞋痴。

2-16


要学会人家比我好,我不贪,人家对我不好,我不恨。

2-16


脑子里要经常想到人家,要为人家好,要懂得布施,要学会舍,全部舍出去了,走时轻轻松松。

2-16


因为当人受过刺激之后,会转成念头,而这个念头会转变成业力。比如,有些人常常在脑子里会想:他为什么会对我这个样子,对我不好?接下来就是仇恨——我恨死他了。当这个恨的念头产生了,随之业力也就产生了,明白了吗?这时业障就会如潮水般过来,例如我恨啊,恨自己,我不想活了,死了算了等等,这时就会被业障的潮水所淹没。

2-16


人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,学佛来化解自己,去除贪瞋痴。

2-16


人不发愿,没有关系;一旦发愿,阴阳两界均来找他们。没有发愿的时候,没有关系;若对佛菩萨发愿:观世音菩萨我要怎么怎么的,阴曹地府、人间,所有的都会来找,所以嘴巴不能乱讲话,不能乱发愿的

2-16


很多男人、女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,嘴巴乱发愿,都会有报应的,不论是阴间,还是阳间都一样。

2-16


佛菩萨说要知道供养,供养是很重要的,供养佛菩萨,如磕头、给菩萨供水、给菩萨供水果等都叫供养,供养你们的父母也叫供养,因为他们是未来的佛菩萨。

2-16


修心供养要懂规则,也就是必须去理解的佛念。

第一,修行供养。

第二,利益众生供养。

第三,摄受众生供养。

第四,代众生苦供养。

第五,勤修善根供养。

第六,不舍菩萨业供养。

第七,不离菩提心供养。

第八,塑菩萨行法供养。

2-16


修行供养就是用自己的言行来供养佛菩萨,你修得好,像菩萨,你就是在供养菩萨,人家一看这个人这么好,像菩萨一样,就是用行动在供养菩萨。

2-16


利益众生供养,就是帮助人家,人人皆具佛性,你对人人好,你是不是在利益众生供养?

2-16


摄受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就是我来替众生受苦来供养,就是把所有的不好的事情,自己来受,我来替众生吃苦。

2-16


我们要救度众生,必须用方便善巧的方法随顺众生的根基来度化。要以忍摄辱;以大精进摄懈怠,控制住自身的懒惰;以智慧来抵制愚痴。

2-16


代众生苦供养,就是替代众生受苦。比如遭遇到灾难,我们要去救灾救难,就一定会受很多的苦,而这些苦是代众生受的。诸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,不惜累劫之苦,代众生受苦。我们现在修行是不是代众生苦供养?

2-16


勤修善根供养,善根是本性,天天把自己的本性、良心拿出来看看,我是很善良的,我是很乐意帮助人家的,我是一个好人,也就是要常做好人好事,这叫勤修善根供养。

2-16


不舍菩萨业供养,什么叫不舍菩萨业?我永远不离开菩萨的业,菩萨的业果,菩萨的业道,我跟着菩萨好好修心修行,这也叫供养。

2-16

不离菩提心供养就是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,就是慈悲心供养,就是在与观世音菩萨讲话的时候,在供水、供水果的时候,我的心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。

2-16

你是菩萨,不要离开菩提心,这也是供养。那是功德无量的供养。

2-16


塑菩萨行法供养,菩萨在人间法供养,就是施法给我们,保护我们。

2-16

  

如果你们学得像菩萨一样法布施供养,你们得到的就是供养如来。如来就是,如果没有来,本来就在,本来就在你们心中像来一样就是你们的本性。记住供养如来就是要行法布施。

2-16


师父最后告知大家要培养慈悲心,严格按照佛法来修心,把自己的真如本性修出来。

2-16

 



人不能受太多的刺激,受刺激一次,魂魄会离开身体一点,有时人受刺激太重,魂魄会离身。

2-16

 

 

虽然魂魄可以回来,但是回来的速度是很慢的。比如,打一次麻醉,浑身会麻木,人会不省人事,等醒过来之后,人的思维受到阻碍,脑子转得慢,反应不敏捷,这些都是因为受到麻醉的刺激。

2-16

 

 

人不能多受刺激,很多很聪明的人,如果经常受刺激之后,他的反应会迟钝。在生活当中要避免自己受刺激,怎样避免自己不受刺激呢?告诉大家很简单,就是不要贪,不要瞋,不要痴,绕过来、绕过去就是这几个字,但是就是解决不了,就是消除不掉这贪瞋痴。

2-16

 

 

要学会人家比我好,我不贪,人家对我不好,我不恨。

2-16

 

 

脑子里要经常想到人家,要为人家好,要懂得布施,要学会舍,全部舍出去了,走时轻轻松松。

2-16

 

 

因为当人受过刺激之后,会转成念头,而这个念头会转变成业力。比如,有些人常常在脑子里会想:他为什么会对我这个样子,对我不好?接下来就是仇恨——我恨死他了。当这个恨的念头产生了,随之业力也就产生了,明白了吗?这时业障就会如潮水般过来,例如我恨啊,恨自己,我不想活了,死了算了等等,这时就会被业障的潮水所淹没。

2-16

 

 

人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,学佛来化解自己,去除贪瞋痴。

2-16

 

 

人不发愿,没有关系;一旦发愿,阴阳两界均来找他们。没有发愿的时候,没有关系;若对佛菩萨发愿:观世音菩萨我要怎么怎么的,阴曹地府、人间,所有的都会来找,所以嘴巴不能乱讲话,不能乱发愿的

2-16

 

 

很多男人、女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,嘴巴乱发愿,都会有报应的,不论是阴间,还是阳间都一样。

2-16

 

 

佛菩萨说要知道供养,供养是很重要的,供养佛菩萨,如磕头、给菩萨供水、给菩萨供水果等都叫供养,供养你们的父母也叫供养,因为他们是未来的佛菩萨。

2-16

 

 

修心供养要懂规则,也就是必须去理解的佛念。

第一,修行供养。

第二,利益众生供养。

第三,摄受众生供养。

第四,代众生苦供养。

第五,勤修善根供养。

第六,不舍菩萨业供养。

第七,不离菩提心供养。

第八,塑菩萨行法供养。

2-16

 

 

修行供养,就是用自己的言行来供养佛菩萨,你修得好,像菩萨,你就是在供养菩萨,人家一看这个人这么好,像菩萨一样,就是用行动在供养菩萨。

2-16

 

 

利益众生供养,就是帮助人家,人人皆具佛性,你对人人好,你是不是在利益众生供养?

2-16

 

 

摄受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就是我来替众生受苦来供养,就是把所有的不好的事情,自己来受,我来替众生吃苦。

2-16

 

 

我们要救度众生,必须用方便善巧的方法,随顺众生的根基来度化。要以忍摄辱;以大精进摄懈怠,控制住自身的懒惰;以智慧来抵制愚痴。

2-16

 

 

代众生苦供养,就是替代众生受苦。比如遭遇到灾难,我们要去救灾救难,就一定会受很多的苦,而这些苦是代众生受的。诸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,不惜累劫之苦,代众生受苦。我们现在修行是不是代众生苦供养?

2-16

 

 

勤修善根供养,善根是本性,天天把自己的本性、良心拿出来看看,我是很善良的,我是很乐意帮助人家的,我是一个好人,也就是要常做好人好事,这叫勤修善根供养。

2-16

 

 

不舍菩萨业供养,什么叫不舍菩萨业?我永远不离开菩萨的业,菩萨的业果,菩萨的业道,我跟着菩萨好好修心修行,这也叫供养。

2-16

 

 

不离菩提心供养,就是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,就是慈悲心供养,就是在与观世音菩萨讲话的时候,在供水、供水果的时候,我的心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。

2-16

 

 

你是菩萨,不要离开菩提心,这也是供养。那是功德无量的供养。

2-16

 

 

塑菩萨行法供养,菩萨在人间法供养,就是施法给我们,保护我们。

2-16

 

 

如果你们学得像菩萨一样法布施供养,你们得到的就是供养如来。如来就是,如果没有来,本来就在,本来就在你们心中像来一样就是你们的本性。记住供养如来就是要行法布施。

2-16

 

 

师父最后告知大家要培养慈悲心,严格按照佛法来修心,把自己的真如本性修出来。

2-16

 

> 上一篇  <

> 下一篇  <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防失联、更多精彩【点击】下图


防失联【点下图】安装APP苹果|离线|安卓



【点击下图】进入【一口气】看完/听完【热门大合集】




文章推荐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慈爱心灵

GMT+8, 2024-12-23 20:58 , Processed in 0.07813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慈爱心灵 X3.4

© 2001-2020 慈爱心灵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